茶陵县:后进村变身“省级生态村”

湖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办网站 www.hnsfpb.gov.cn 时间:2018年07月04 【字体:

  曾经远近闻名的问题村、后进村,如今一跃成为文明村、省级生态村。这种变化从何而来?

  干部转作风,让百姓得实惠;产业进了村,致富有门路;少了“等靠要”,多了“主动富”。在茶陵县舲舫乡洮水村,答案让人振奋,变化让人欣喜。

  干部转作风,百姓得实惠

  “矛盾重重,永远受穷;发家致富,要走正路。”这句顺口溜,曾经是当地村民的真实感受。

  洮水村总面积12平方公里,1157户5349人,人均耕地仅0.37亩,其特征可概括为“人多地少,山多林少;外出打工多,就地创业少”。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90户1106人,为株洲市贫困人口最多的贫困村。

  村支书谭石祥介绍,过去该村信访积案多,群众诉求多,尤其是外出务工的村民,因为信息不畅等原因,容易积累一些矛盾。

  暗访督查组曾在该村抽查,有些村民反映扶贫工作存在“结对帮扶走访不到位、非贫困户满意度不高”等问题。患病在身的贫困户谭丙朱抱怨说,虽然他家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条件,但田地就在老宅附近,他不愿搬迁,提出的危房改造要求迟迟未落实。

  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张亮坦言,反映的问题让他很震惊,也让所有帮扶队员和村干部们绷紧了弦。化“压力”为“动力”,后盾单位迅速组织整改,工作队和村干部开展大走访,问难解需,落实政策,扶贫扶志,让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

  如今,谭丙朱享受到了危房改造和医疗保障政策,并在以前5项保障的基础上增加到了7项。

  越是不理解,越要做工作。去年9月,工作队建立洮水村微信交流群,全面推行“阳光村务”,村务“微公开”,方便村民通过网络当“管家”。

  “易地搬迁、特困人员评定、低保评审等,凡是涉及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惠民政策和举措,我们在村委公开栏公示以后,都要将电子版同步发送到群里。”村支书谭石祥说。

  产业进了村,致富有门路

  “嗒嗒嗒……嗡嗡嗡……”欢快的缝纫机声在车间里此起彼伏,于香元正低头认真地缝制着童鞋鞋面。

  于香元家里有6口人,2014年3月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她在村里的小妮屋鞋业公司上班,拿计件工资,她家于2016年顺利脱贫。

  小妮屋鞋业公司老板彭小明,是本村人,多年前到温州创业打拼,成功创办浙江小妮屋鞋业公司。2016年,工作队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引导能人回乡创业。彭小明在村里投资开办制鞋分厂,吸纳贫困留守劳动力50余人。

  企业家谭桂军,也是被请回村里办企业的能人,他开办电子加工厂,安排贫困户10余人就业,人均年收入可达四五万元。

  为让贫困户有稳定收入来源,工作队把转移就业作为大事来抓。安排126名贫困人员参加市、县举办的各类技能培训,促其掌握一技之长。40多岁的贫困户彭清娥,去年丈夫不幸患癌去世,工作队联系株洲市内某大酒店,安排她从事保洁工作,每月包吃包住,还有1800元工资。

  光伏扶贫、技能培训、组建农业合作社,工作队重点抓好“规定动作”的推广。投入30万元产业帮扶资金入股养殖大户建设猪舍,50户贫困户可受益分红;筹资150万元兴建两座光伏发电站,确保28户贫困户稳定增收;盘活原有村集体资源,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09年的0.5万元提升到2017年的5.5万元。

  少了“等靠要”,多了“主动富”

  曾经的荒山,如今瓜果飘香;曾经家徒四壁,有了增收门路。贫困户李梦生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由于身患疾病,64岁的李梦生无法从事体力劳动,家庭重担压在妻子身上,经济十分困难。帮扶工作队精准识别他家情况后,因人施策,安排加入龙华循环农牧产业扶贫和利民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仅去年他家就获帮扶分红5500元。

  李梦生感受到的变化,源自村里的合作社。近三年来,工作队组织成立生猪、白鹅养殖和农作物种植等3个专业合作社,带动60余户贫困户脱贫。“现在一个月的收入相当于过去一年的。不用‘等靠要’,靠自己就能致富。”李梦生说。

  从“站着看、等着扶”,到“想法子、主动干”,这既是贫困户自我意识的变化,也体现出扶贫思路的转变。把力量用在打基础、管长远的地方,调动贫困人员的内生动力,从苦干走向巧干、肯干、会干、能干,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群众有获得感,干部才有成就感。”工作队积极筹建一批民生工程,投资110万元整修4座小型水库,确保旱涝保收;投资290余万元硬化村道11公里,户户通水泥路;投入60万元实施路灯亮化工程,易地扶贫搬迁31户……

  人心齐,泰山移。2017年,这个四分之一人口都是贫困户的贫困村顺利通过验收,脱贫摘帽,农民人均纯收入跃过万元,昔日的贫困村正向小康村华丽蜕变。(文/江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