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县:以“四强化”促进产业扶贫见实效

湖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办网站 www.hnsfpb.gov.cn 时间:2018年07月10 【字体:

  桃源地处湘西北,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比照县、省级扶贫开发面上县,全县共精准识别贫困人口59761人、贫困村66个。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在产业扶贫上下真功、求实效,促进了贫困人口稳定脱贫。2014年以来,全县减少贫困人口43211人、贫困村44个。

  狠抓产业提升,强化辐射作用。大力实施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工程,进一步增强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辐射作用。一是因地制宜做“准”产业。立足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等情况,找准一条适合本地的产业发展路子。如,重点支持茶庵铺、杨溪桥、观音寺、沙坪等乡镇发展茶叶产业,支持茶庵铺、杨溪桥、观音寺、沙坪、理公港、西安等乡镇发展竹木加工业,支持热市、龙潭等乡镇发展养殖产业,支持牛车河、龙潭、西安等乡镇发展蔬菜种植产业。目前,已在贫困地区集中开发油茶8000亩、七星椒1550亩、楠竹3万亩等扶贫产业基地。二是发挥优势做“精”产业。坚持“一县一品”“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立足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中国竹子之乡等资源优势,做精做特产业。特别是立足中国硒乡优势,大力实施“硒+X”战略,努力把桃源富硒打造成国内知名品牌。目前,全县富硒产业产值突破10亿元,基地面积达到30万亩,产品种类达到23类、75种、150款,基地面积、产品种类全省第一。三是提质增效做“强”产业。坚持规模化经营、科技化生产、品牌化运作,积极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做强现代农业,打造农业强县,带动区域发展。目前,全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34家,专业合作社达到1600余家,家庭农场达到500余家,“三品一标”达到100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到5个,中国驰名商标达到4个。

  创新帮扶方式,强化利益联结。按照产业到户、效益优先、利益共享的原则,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运作模式,引导贫困户以土地入股、联户经营、劳务就业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实现稳定增收。一是实施直接帮扶。通过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物化补贴等方式,将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直接补贴到贫困户,支持其发展产业。如,在黄石镇芭茅洲村油茶扶贫基地建设上,按照“财政帮扶、村级统筹、受益到户”的原则,投入财政扶贫项目资金200多万元,由村委会组织贫困群众建成1210亩油茶产业基地,覆盖全村90%以上贫困户。受益后,每年人均可增收500元以上。二是实施股份合作。将贫困户的土地、林地、水面等生产资料以及财政扶贫资金进行入股,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负责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分红,实现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股权、农民变股民。如,在牛车河镇三龙村以龙头企业鲁胡子辣酱有限公司和三龙高山蔬菜产业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将财政扶贫项目资金58万元和贫困户土地进行入股,建成1150亩七星椒标准化生产基地,并由鲁胡子公司统一供种、统一育苗、统一培管、统一收购,贫困户不仅可获得种植收益,还可获得入股分红。该基地带动全村80%以上贫困户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三是实施委托帮扶。将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直接委托给有带动扶贫对象共同发展意愿、有一定产业发展基础、有良好社会责任意识、有抵御产业风险能力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建设产业扶贫项目基地,项目收益按比例分配给贫困户。如,在杨溪桥镇实施的茶叶产业扶贫项目,投入财政扶贫项目资金310万元,由君和茶叶公司代建标准茶叶基地424亩,并委托由该公司对茶叶基地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受益后,按照贫困户70%、经营企业20%、贫困户所在村集体10%的比例进行利益分配,预计整个茶叶基地可帮助杨溪桥镇贫困户512户1678人每年人均增收1087元。

  破解制约因素,强化内生动力。一是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专项产业扶贫资金2500万元,重点投向贫困点村和贫困人口1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重点支持覆盖贫困人口较多、发展潜力较大的产业。积极推进金融扶贫小额信贷,全县累计发放金融扶贫小额贷款4.3亿元。注重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如,漆河镇杨家庄村引进湖南瑞臻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投入5000万元,着力发展有机农业、休闲旅游,不仅提供村民就业岗位,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并每年给村集体固定分红8万元。二是加强技术指导。成立由农口系统各成员单位副高以上职称人员组成的产业扶贫专家组,以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为重点,分类开展联合、订单、定向培训,确保每户贫困户至少有一人参训。今年来,已累计开办培训班56场次,培训贫困户8000人次,重点开展了水稻、油茶、高山茶叶的栽培技术培训。三是拓宽市场销路。加快批发市场、专卖门店、交易平台等市场体系建设,每年定期举办“红茶节”“硒博会”等大型展销活动,并组织农特产品参加“中国食品餐饮博览会”“湘品入沪”等全国性展销会。特别是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打造了淘实惠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目前,全县电商企业达到23家,村级服务站点达到近300家。2017年贫困村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近1000万元。

  健全监管机制,强化权益保障。一是完善保险体系。着力完善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扩大政策性涉农保险覆盖面,提高保费补贴标准,鼓励支持企业、专业合作社和有实力的集体经济组织为贫困户代缴产业保险,提高贫困户产业发展风险保障水平,增强贫困户防灾抗灾能力。目前,贫困户农业保险覆盖率达到80%以上,进一步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二是规范资金使用。按照专款专用、专款专户、专人管理、专账核算的要求,加强产业扶贫资金使用管理,要求所有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前和竣工后,必须在项目实施的乡镇(街道)、村(居)委会政务公开栏进行公告、公示,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做到扶贫资金的使用合理合法、公平公正、阳光透明。三是加强项目监管。凡是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均从所涉及的贫困户中选出3—5名代表,成立扶贫项目经营管理监督委员会,确保所得利润足额分配给贫困户,切实保障贫困户利益。对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情况良好、扶贫效果明显的项目实施单位,在下年度安排产业扶贫项目或其他财政资金项目时予以优先考虑。对以报送虚假材料、多头申报等形式骗(套)取扶贫资金、擅自变更扶贫项目的新型经营主体和个人纳入“黑名单”,两年内取消扶贫项目和其他县级财政资金项目的实施参与资格,并依法依规追究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