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溪乡水源村下新组的桃子和李子成熟了,张斌成了果园的代言人,跟朋友聊天时,三句话不离推销水果。“贫困家庭也有‘聚宝盆’,我想帮他们找出来,利用好。”张斌说。
张斌是蕉溪乡水源村驻村第一书记,自2017年4月底接受市人武部驻村任务进入水源村担任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至今,他调动基层党组织力量,通过党员带头,贫困户参与的方式,带领当地贫困户种小水果和养殖,手把手地扶着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的大道。
现在,水源村的贫困户要么是果园“园主”,要么是鱼塘“塘主”,要么是养蜂达人,家里的鸡、鸭、羊、猪成批出栏……
手把手教农户养蜂,他扶贫扶出了真感情
6月26日中午,在蕉溪乡水源村村部大楼,刚帮贫困户割蜜回来的张斌一边将不锈钢摇蜜桶轻轻放到办公室角落,一边招呼腿脚有些不便的贫困户李先生落座,“怎么了,蜜蜂又出问题了?”
“昨天您来处理了之后就没问题了,我就是来看看您。”李先生笑着说。
原来,李先生是水源村的贫困户,今年,他在张斌的帮助下养了6箱蜜蜂。前天,他发现有死蜂现象就打电话向张斌求助,“没想到不到20分钟,张书记就到家里来了,手把手帮我解决了问题。”
这个憨厚的农村汉子,迈着不稳的步子,走了将近半个小时,就是为了当面向张斌说一声“感谢”。
现在,水源村有46户建档在册的贫困户家庭在发展养蜂业。为了让贫困户在产业发展道路上少走弯路,张斌自己先到专业养蜂合作社学习专业技术,然后回村上户手把手免费传授技术给贫困户。
在张斌的办公室,常备有摇蜜桶、帽子和割蜜刀,“平时有空就去帮蜂农割蜜,我觉得做这些非常有意思。”张斌说。由于经常帮贫困户处理养蜂问题,张斌经常会被蜜蜂蜇伤,脸上带着伤却依然乐此不疲。
在张斌的指导下,贫困户邹昌宇去年的6箱蜜蜂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了18箱,今年已经取蜂蜜2次共129斤。贫困户于建雄养的蜜蜂也从去年的2箱发展到7箱,今年取蜜54斤。
“他们两户今年都可以脱贫,是我们村这两年贫困户创业的冠军和亚军!”张斌说,扶贫重在扶“志”,为了调动贫困户的创业积极性,扶贫工作组还在贫困户之间展开竞争,“明年,我们将挑选最有干劲、最有希望的户子,想办法扶大扶强。”
张斌经常将贫困户的蜂蜜带回浏阳销售。他自己买来了标签贴在罐底,写上贫困户名字和联系方式,“朋友们买了觉得好就可以直接和蜂农联系,这是稳定一批固定客源的‘金字招牌’。”
在张斌建的“脱贫致富合家欢”微信群里,除了向贫困户普及养蜂知识,张斌还要求他们严格把控蜂蜜质量,“只有不贪图眼前利益,严格做到了货真价实,养蜂产业才能越走越远。”
党员带头贫困户参与,抱团种植小水果
蕉溪乡一直有种植小水果的“小气候”:水质好、负氧离子含量高、日照时间长。当地种出的小水果含糖量高,水分充足,新西兰红梨等品种很受消费者欢迎。
“初到水源村对当地经济进行了解时,我发现下新组有5个党员家庭和4个贫困户家庭都在种植小水果,但是因为分散种植,规模小、产品单一又缺乏技术,他们都面临着产量小和滞销的问题。”张斌说。
于是,在一次下新组党小组会议上,张斌提出了党员带头,贫困户参与,党员与贫困户成立合作社,抱团发展小水果产业的想法,并得到了全体党员的一致同意。
种植户们将他们种植的120亩小水果联合在一起统筹发展,“我们按照水果上市季节的不同,划片区、有规划地选苗种植,这样就做到了一年四季都有水果采摘和出售。另外,通过资源共享,销售渠道也多了,抱团发展种植规模扩大后,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变强了。”于建雄说。
现在,于建雄家里除了养蜜蜂,还种植了5亩小水果。以前,水果成熟后他会拉着三轮车走乡串镇去售卖,“今年,所有水果在成熟时,都通过熟客采摘出售,在地里就都卖完了。”
“我们合作社的党员厉化义之前在大围山做过果农,他教会了我一些种植技术,加上天气原因,今年我家的桃、李挂果率比往年要高很多。”现在正是李子和桃子成熟的季节,站在果园里,眼看着丰收在望,于建雄笑得一脸灿烂。
扶贫路上需要一种情怀
“一问户主名和姓,联系电话要问清,重要节点不忘电话和鼓励……六问残疾人口数,等级类别要登记,如果没有残疾证,只能算作长期慢性病,马上帮助去办证……十问住房安全否,实地查勘为标准……”在张斌的办公室里,墙上粘贴着《帮扶干部上户交流十五问》,这是他总结出的一套扶贫工作经验。每一问都在直面贫困户的生活难题,每一问都能问到贫困户的内心,每一问都问出了一个扶贫干部的情怀。
情怀所在,便是脱贫出路所在。张斌在水源村的精准扶贫工作中体现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情怀,以情怀为养分,在扶贫攻坚的战场上,和贫困户打成一片,帮助他们孕育致富的生机和希望。
事为小处彰大义,最是细节显情怀。无论是帮助贫困户家里办事跑腿,还是帮助一个家庭找到生存的门路,为他们的农产品代言找销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对贫困群众来说,就是最贴心、最暖心的大事。
张斌说:“参与精准扶贫,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扶贫路上,需要这样朴素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