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62岁的欧阳珍奇总是睡不好,他心里记挂着村里的楠竹林。
“前阵子,连着在村里开了几次会,与村干部、村民商量进一步发展楠竹产业的有关事项。”退休后,欧阳珍奇依然牵挂着村里的点点滴滴,时不时回家乡看看。
26年前,攸县莲塘坳镇下田村一穷二白,号称“叫化子”村,连一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还负债5.5万元。26年后,下田村干群一条心,靠着种楠竹打开“一片天”,村民户均增收3万多元,摆脱贫困。
下田村从“负债村”到“富裕村”,成为全县“楠竹第一村”,村民们都说是因为有个好书记——欧阳珍奇。
出钱出力,带领村民修通全乡首条水泥路
下田村位于莲塘坳镇东部山区,紫云峰脚下,是典型的山区村,仅有几百亩水田。上世纪90年代,该村信息闭塞、农业基础薄弱、经济落后。
当时,欧阳珍奇经营一家私人企业,是远近闻名的百万富翁。1992年,村民看欧阳珍奇致富有道,纷纷推选他出任村党支部书记。
“家里人不同意,企业合伙人也不赞成。”当时,欧阳珍奇内心非常纠结,可想到村里的落后条件、面对村民们渴盼的眼神,他最终决定挑起了村支书这个重担。
要摆脱贫困,首先得打通村里与外界的联系。“修路,成为首要任务。”欧阳珍奇出钱出力,带领村民拉通了村里第一条路,车子终于可以开进村了。
据村民介绍,这条路长4.3公里、3米宽,是银坑乡第一条修建起来的村级水泥路。经由这条路,村民们从大山深处走了出来,村里的经济也由闭塞走向了兴盛。
荒山上种楠竹,村民有了“绿色银行”
过去,山上的林地大部分是薪炭林,楠竹只有3400多亩,还有一部分是荒山,村民没有经济来源。
“生活在大山里,就得想办法靠山致富。”1999年,欧阳珍奇提出了楠竹发展15年规划,即到2014年,全村年产楠竹达到10万根,楠竹面积1万亩,村民楠竹集体收入100万元。
欧阳珍奇介绍,为激发村民的积极性,村里出台奖励措施,村民每种一根竹子就可得到2块钱的补助。制度一出,全村大兴造竹、造林,几年时间下来,村里的荒山全披上了绿色,楠竹加工产业也渐渐有了起色。
然而,2008年的一场冰灾却让村里的楠竹受到重创。
“我去山上查看灾情时,看着成片成片被压坏的楠竹心里特别难受,好多村民都哭了。”为了恢复楠竹资源,欧阳珍奇提出封山育林3年计划,并得到村民集体同意。事实证明,到2010年,就提前实现了全村年产楠竹10万根的目标。
随后,欧阳珍奇推行楠竹低改,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将楠竹集中统一开发,组织劳力统一低改标准、统一管理方式、统一生产模式、统一销售分红。当时,村里楠竹面积达18400亩,年产楠竹35万根,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产业转型,村民“钱袋子”更鼓了
在一次考察中,欧阳珍奇发现,省内外均有发展竹制品深加工,做活林业产业文章的成功范例。特别是浏阳市一家公司引用高新科技生产竹酒,大大提升了竹产品附加值。
“ 村民有了稳定收入,这还不够。”欧阳珍奇又开始琢磨,该怎么走一条可持续增收的路?
经过实地考察,结合下田村实际,他确定了成立分公司——竹酒生产加工厂,注册了竹酒商标,实行“公司+基地”的运作模式。当时,该厂年产竹酒近2万筒,有8位农户“洗脚上田”当工人、领工资,全村农户的竹林进入基地管理,单根竹子产出增收9元以上。
产业转型,村民们干事创业的信心更足了,“钱袋子”也更鼓了。数据统计,当时,267户村民户均增收3万多元,村里新购了80多辆小车,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
“截至今年4月份,合作社还有200多户村民加入。”2014年,欧阳珍奇身体原因,不再担任村支书,但他心里仍放不下村民的产业,时不时为他们出谋划策,他希望村民要规范化管理、齐心为全村的楠竹产业发力。
让欧阳珍奇牵挂的,还有村里的老人们。他说,“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村里的留守老人较多,其中60岁老年人224人,他们体弱多病,需要人照顾陪伴。” 于是,他兴办老年学校,建立老人日托中心,并按村小组划分网格,每个村小组指定一名热心妇女为小组老人进行日常照料,洗衣做饭,整理家务等,解决孤寡老人养老问题。每月逢3、6、9为村老年人集中活动日,活动内容涉及保健养生、健身球操、军鼓、广场舞队表演等,村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文/刘芳)